(資料來源:網路圖片)
這陣子BBC和我又討論起明年的年度旅遊,厭倦過年的氣氛不再純粹,也厭倦了過年冷清陰鬰的台北,打算今年讓年假能有不一樣的體驗。去年是直到過年前夕,我們才突然醒悟,很後悔沒有及時安排行程,但當時機票已是一位難求,所以現在開始規劃一點也不嫌早。
但每當到了選擇地點的時候,猶豫不決的夫妻倆又要大傷腦筋,我們都喜歡夏日燦爛的陽光,過年的這段時間就只有南半球和大洋洲可以選擇。然而從沒去過歐洲旅行的我,又很想趁這個機會一償宿願,去年蜜月旅行時和已開發的先進國家擦身而過,萬一明年有小寶寶那不就又好幾年不能出國,此刻當然會激起我"崇洋媚外"的渴望。每次閒逛到別人的部落格,總是羨慕遊歷許多國家的旅者,讓我也開始想像環遊世界的美夢。
不過現實的問題還是需要考量的,我左思右想,如果過年去歐洲旅行,兩個人的旅費都可以買半台車,車子還可以開的長長久久,但旅行咻一下飛過去就沒了,雖然說留下來的回憶無限美好,但記性不佳的我們或以後不小心得了阿茲海默症的話可就煙消雲散,內心多次的來回掙扎,實在不覺得過年是去歐洲的好時機,機票費用高漲加上氣候不佳,真是不利於自助行的旅客。
BBC對自助行可是情有獨鍾,壓跟拒絕旅行團的旅者,可是從沒跟團經驗的我,好想偷懶一下不要做功課,不用自己找路、找交通工具,覺得跟很多人一起同遊也是不錯的體驗,反正吃飽睡、睡飽玩真是輕鬆愉快,團費較為便宜,又可以一次遊歷歐洲好幾個國家,但BBC說這樣的旅行沒有意義,聽他這番話讓我開始思考起"旅行的意義"。
談到"旅行的意義",就會不由自主地哼起陳綺貞的歌,但我在歌詞裡找不出旅行的真意,只看到一個人的逃避,我不希望成為逃避現實的人,不希望旅行成為離去的原因。我上網閱讀了很多人對旅行的定義,有個人的說法深得我心:當我們錯過泰姬馬哈陵,我沒有特別的感覺,對我而言,在公車上掉了心愛的水瓶還更令我傷心(第一次買這麼貴NT400的水瓶) 。
史丹利也說:我開始回想起我在30歲以前的旅行。那時還是年紀小的時候有跟著跟旅行團去旅行的經驗,結論是,無聊!因為你會花很多的時間在坐車,你每天都要早起,看的東西或許是知名景點,但看到後來還真是大同小異,而且你可能也不知道看這些要幹嘛...長大後的旅行不只是旅行,而是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,就算在非觀光景點的路上亂走亂逛,你還是可以感受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的,對我來說,這些東西都還比什麼景點有趣多了啊!那些景點幾十年後還是依然會在那個地方,所以等老了比較沒體力亂逛的時候再去看還來的及,我寧願多花一點時間去他們的市場或是傳統的地方逛逛,因為這樣才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風情。
閱讀別人的想法,我想我就快要找到自己的路,很快地,我也可以為自己的旅行定義,最後分享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看到很喜歡的一句話:我們對美景的定義,不停的被突破,在我的生命裡,只剩對我有意義的,而不再是對世界有意義的。